石家莊市質監局為民謀出路,建檢驗中心、進園區、育名牌
區域特色產品因為它的集中與特色已成為區域經濟的亮點,但往往這些特色產品生產進入的門檻較低,大多是從家庭手工小作坊起步發展起來的,因此企業發展參差不齊,凸顯一些問題。比如:證照不全、設備陳舊、質量不高,缺乏規模企業和名牌產品。如何幫扶不同層次的企業在原有基礎上提升,使產業能夠規范、有序、健康的發展,河北省石家莊市所屬各質監局在市局統一的部署下,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立足為企業多做實事。
建中心
記者去過許多檢驗中心,這次來到剛開始運營不久的晉州市毛巾協會檢驗中心采訪別有一番感受。瞧這地點:東卓宿鎮陳家莊村。沒有熟人帶路,還真不好找,采訪車離開公路走上村中的土路,車上的GPS頓時“失效”。
走進東卓宿鎮陳家莊村的任何一戶人家,都會聽到隆隆的機器運轉聲,每一戶人家都是一家生產毛巾的企業。
“把檢驗中心建在這,是晉州市質監局在幫扶企業過程中發現了問題,為企業實實在在解決問題,做的又一件大好事。”剛上任不久被民選出來的毛巾行業協會會長曹志濤介紹說。
說起晉州市毛巾產業的發展轉折點,身兼東卓宿鎮工業總公司董事長的曹志濤記憶猶新。2007年3月24日,中央電視臺曝光了東卓宿鎮的毛巾企業,當時的毛巾企業大都是家庭作坊,有兩臺織機,就開工了,生產技術水平低,偷工減料,惡意競爭,生產者缺乏質量意識、標準意識。一度這個行業面臨垮掉的危機。
作為區域特色經濟,毛巾行業的發展被市、鄉鎮各級領導所牽掛,如何擺脫這種局面,把產業做大做強。一項項措施出臺:依托協會、依托鄉鎮、依托技術機構,因地制宜,采取大型企業提前規范,樹立典型;中等企業積極向大型企業靠攏;小型企業依托協會幫扶壯大的方針,促進毛巾企業迅速上檔升級。
市質監局是促進毛巾產業發展的生力軍。“我們與質監局就是魚和水的關系”曹志濤會長提到質監局,話匣子打開了。
為了幫扶毛巾企業規范生產,質監局不光是出人,出力,還出錢。張志義書記、副局長親自帶領十幾位同志一頭扎進村子,一呆就是幾十天,挨家挨戶進行宣傳,講《毛巾技術指標及要求》、《毛巾產品基本安全技術指標要求》,帶上設計好的毛巾企業原料進貨臺賬與產品銷售臺賬的表格提供給企業使用。有的企業主開始聽不懂,質監局的同志耐心地講解,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講三遍,直到他們聽明白為止。起初,尤其是小型企業主,見了質監局的人來了,關上織機,鎖了門,溜之大吉。現在,他們明白要想企業能夠長久發展,企業就必須規范生產,什么色牢度、甲醛含量,可分解芳香胺染料都必須要知道。他們不再躲了,而是主動找上門來請教。有困難有需求也找質監局。在深入企業的幫扶過程中,張志義書記他們發現,每天生產的上萬條毛巾如何做到批批檢驗,使產品達標,生產企業急需檢驗中心。
為此,質監局投資10多萬元在陳家莊村建成了建筑面積300平方米的檢驗中心,此中心產權歸質監局,使用權歸行業協會。檢驗中心共設置纖維檢驗人員4人,在用檢測儀器有電子顯微鏡、PH值測試儀、精密天平、標準光源箱等設備13臺件,保證了毛巾產品的批批檢驗,為生產企業解決了一大難題。
進園區
自從搬進了產業園區整齊劃一、干凈寬敞的新廠房,石家莊市裕華區南位村的張大娘心里樂開了花,干勁甭提有多高了,張大媽炒的瓜子大受歡迎。
炒貨產業園區,面積約達30多畝,南位村所有的炒貨加工戶都已入住產業園區,解決就業人員200余人,目前已統一開工生產。園區采取集約化管理模式,成立集團公司統一標準,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統一取證,保證質量,聯合經營。還配備專業檢測設備和檢測人員,目前有3名檢測人員,主要負責炒貨原材料、添加劑及炒貨質量的檢測,做到園區自身嚴把產品質量關。
半年前,這里的面貌還大相徑庭。
南位村的傳統經營項目是炒瓜子,家家戶戶砌上灶臺就開炒。由于是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長期存在環境不達標、衛生條件不達標及監管困難的問題。
面對南位村的炒貨,市質監局一直在摸索如何把它打造成規范的產業。
市質監局食品處曹慶芳副處長介紹了建造炒貨產業園的來龍去脈:
2007年11月,市質監局裕華分局聯系裕華區政府與該村、鎮領導多次研究,采取由村里出地、統一建造一個標準園區。目的是通過采取監管與服務并舉的措施,抬高炒貨企業的準入門檻,派執法人員定期檢查與不定期巡查,對原材料和添加劑進行批批檢驗,要求企業統一備案,并對炒貨產品進行定期監督抽查,做到質監部門嚴把產品質量關。為了讓批批瓜子能合格出廠,質監部門為企業的檢測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了企業檢測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素質。
2008年11月26日,南位村炒貨產業園區落成剪彩,開始了生產經營。也標志著小小的南位村炒貨在探索產業化的道路上邁出了跨越式的一步。
從目前的情況看,建產業園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炒貨加工戶已經是一個整體,互相監督與制約,一戶出問題,所有人都將面臨整改,所以,誰都不愿拉集體的后腿。下一步市質監局對轄區內的正定扒雞、深澤、辛集的肉糕也將采取建標準產業園的辦法,確保食品的質量安全。曹慶芳如是說。
育名牌
“買皮衣,去辛集”。一到石家莊,這句話就不時貫入記者的耳朵。
早在2001年辛集市就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皮革皮衣之都”,皮革業是辛集市的特色支柱產業,辛集市擁有全國大的羊皮服裝生產基地和亞洲大的羊皮制革基地。但在2004年以前,全市皮革業沒有一個中國名牌產品,省級名牌僅為3個,品牌的影響力與其在全國皮革業的地位和名氣極不相稱。為打破這一局面,辛集市質監局做了大量工作。
辛集市物資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紅旗談起“依鹿奇”牌皮裝申報名牌的過程,從心底里感謝質監局的同志。 2004年“依鹿奇”牌皮裝申報中國名牌沒有成功,3年后的2007年,陳紅旗信心不足,不想申報了。市質監局經過調研分析,認為“依鹿奇”牌皮裝有知名度,企業的管理水平達到一定的標準,產品又打開了國際市場,遠銷俄羅斯和美國。企業是有實力的,符合申報中國名牌的條件。辛集市質監局局長趙彥博親自帶隊到企業三番五次做動員指導工作,使企業信心大增,按規定進入申報程序。質監局質量科為此專門派了兩位同志駐企業一個多月,幫助企業查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各項標準,使企業申報成功,“依鹿奇”牌皮裝成為中國名牌。